警惕!習慣性違章的13種“危險人”,超9成事故來自違章行為,反違章管理馬上開展!
警惕!習慣性違章的13種“危險人”,超9成事故來自違章行為,反違章管理馬上開展!
aqywzj
一群當E(環境)H(健康)S(安全)是事業的小伙伴,在這里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專業知識,共享全球資訊,分享生活中的趣味兒。安全永無止境,天更藍,水更清,生活工作更happy。
每一個注重安全的人
都 關注 并 置頂 了“安全永無止境”
大家好!這里是@安全永無止境 微信公眾號!歡迎關注!避免事故,從關注安全開始!
本公眾號發送的任何課件都支持原版PPT下載,詳情請關注文末公告!
未穿戴勞保用品
不設置警戒線
酒后上崗
……
還記得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不安全行為嗎?
在安全管理中,我們將那些固守舊有的不良作業傳統和工作習慣,違反安全作業規程的行為稱為習慣性違章。
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分析一下這些習慣性違章的危險人吧!
1. 僥幸心理—— “大膽人”
這類人他們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規程,缺乏安全知識;也不是技術水平低,而大多數是“明知故犯”。他們容易認為違章不一定出事,出事不一定傷人,傷人不一定傷己。
2.逞能心理——“危險人”
這類人喜歡爭強好勝,能力不強但自信心很強,往往為了顯示自己有能耐,會不考慮后果,冒險蠻干,并且在作業中習以為常的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。
3.逆反心理——“大能人”
這類人一般在行為上表現為“你讓我這樣,我偏要那樣,越不許干,我越要干”的特征。
4.麻痹心理——“馬虎人”“麻痹人”
這類人做事馬虎,大大咧咧,盲目自信,主要表現三方面:
(1)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經驗,認為技術過硬,保準出不了問題(以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居多);
(2)被以往的成功經驗或習慣所麻痹,多次做也沒問題,我行我素;
(3)個性原因,一貫松松垮垮,不求甚解,自認為絕對安全。
5.冒險心理——“勇敢人”
這類人冒失莽撞,一類是理智型冒險,他們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;一類是為了滿足虛榮心,充大膽,要面子。
6.從眾心理——“糊涂人”
這類人喜歡隨大流,會盲目聽從指揮,稀里糊涂作業。
7.節能心理——“懶惰人”
這類人在作業中會為了省事省力,就會得過且過,認為能將就湊合就行。
8.無所謂心理——“粗心人”
這類人根本沒意識到危險的存在,認為章程是領導用來卡人的;認為安全問題談起來重要,干起來次要,比起來不要,不把安全規定放在眼里;認為違章是必要的,不違章就干不成活。
9.逐利心理——“草率人”
這類人往往急于求成,希望快速的完成某個任務或目標,因而導致工作起來不夠冷靜,不能全面感知、評價整個系統的即時狀態,最終釀成事故。
10.好奇心理——“好奇人”
這類人愛亂摸亂動,使一些設備處于不安全狀態,從而影響自身或他人的安全。
11.緊張心理——“急性人”
這類人當常規習慣性作業被打破,發生某些突發事件或非常規事件時,會出現嚴重的心里緊張感,從而使大腦陷入混亂,造成事故。
12.疲勞心理——“疲憊人”
這類人存在有心理或生理疲勞。常表現為四肢無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感知不清晰、動作不協調、記憶和思維混亂、情緒低落等癥狀。
13.“綜合人”
這類人具有許多種前述的心理因素,如從眾心理、緊張心理、好奇心理等。一種是常換工種的“換行人”,一種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。
在實際的作業過程中,我們應該怎么避免產生和誘導成為這樣的危險人呢?
1. 教育培訓是基礎。 教育培訓是安全工作的重頭戲。強化自我安全意識、提高自我技術水平、加強應變能力都與其密切相關。所以在進行安全培訓時,一定要專心學習安全知識,切忌左耳進右耳出。
2. 安全管理措施落實是要點。 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,做到有章可循、有法必依,落實安全管理措施,做好現場前的安全確認,對違規行為嚴格說no!
3. 日常安全行為規范是關鍵。 安全行為的養成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、從不自覺到自覺、從不習慣到習慣成自然的過程。只有在日常工作的點滴中規范安全行為、提高安全意識,才能養成好的安全習慣。
本文資料下載方法
需要下載原版PPT及視頻的小伙伴, 可以在本公眾號回復“資料下載”四個字,按照回復的方法獲取。 如果有問題,請掃描最底部的二維碼,加微信好友咨詢!
——【關注我們】——
公眾號:安全永無止境
ID:aqywzj
聯系我們
好文大家讀 不管你在哪里讀到有價值的(EHS或管理類)好文章,請記得隨手發給安全無止境。 投稿郵箱: 投稿請您準確核實文章原作者姓名及文章出處, 鼓勵原創,我們會將原創文章的贊賞金交給原作者。
EHS微信公益課堂社群服務
加入安全無止境EHS微信社群,與數千EHS小伙伴交流、聽專業課程,快樂玩耍,共同進步! 入群請加微信賬號:seeyoudayday
掃描右邊二維碼
|
|
圖文版權
部分圖文來自網絡,或來自安全無止境微信社群EHS小伙伴,若您是原作者且不希望文章被轉載,請聯系我們處理;歡迎轉載 安全無止境 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